今天(11月6日),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有41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预计每年可节约药费182亿元。
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有262家企业的382个产品参与投标。205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包括200家国内药企的260个产品,5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包括1个原研药和5个进口仿制药),投标企业拟中选比例约78%,平均每个品种有6.5家企业拟中选。本次集中采购企业中选率高,群众减负效果好,实现了“降负担、促发展、保供应”多重目标平衡。
本次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2023年5月专利到期后及时纳入集采,每粒(25mg)从平均约200元降至15元,每月可节约药费3880元左右,患者负担明显减轻。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雷贝拉唑口服常释剂型、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干混悬剂等3个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价格明显降低。治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注射剂、用于抢救休克的多巴胺注射剂、用于催产的缩宫素注射剂等5种短缺药品和急抢救药品,通过“带量”采购方式稳定企业预期,实现保障供应与合理降价的多元目标平衡。
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幅超50%。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4年3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总台央视记者 牟媞媞 贺学国) 【编辑:唐炜妮】
中新社上海11月6日电 (记者 陈溯)在中国商务部6日主办的“投资中国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投资促进活动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了题为《中国自贸试验区在促进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自贸试验区加速了中国的开放和改革。
报告指出,中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注重可复制的改革为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采用分阶段的渐进方式,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扩大服务业和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
报告肯定了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成就,指出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独特的创举,加速了中国的开放和改革。自贸试验区有效推动了政府服务的改善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外商投资的增长。
报告认为,自贸试验区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广泛的经济联系,更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国商务部表示,这是国际组织首次围绕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布专题研究报告,彰显出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完) 【编辑:田博群】